古籍研究所

本校校报刊登严佐之教授文章:师资队伍建设要严格管理也要用心培养

发布日期: 2013-05-07   作者: 古籍所  浏览次数: 1013

    【人物简介】严佐之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内外知名的古籍整理研究和目录版本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今已60好几,忝任古籍所所长之职也快有13个年头。下岗退休之前,念兹在兹者,唯有二事:一是按计划完 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朱子学文献 整理与研究”课题,因其由我领衔,故此责无旁贷;另一件事,就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替学校留下一支水平高、风气好,能继续不断承担重大古籍整理 研究课题的学术团队,古籍所一手培养了我,故此也是自己的应尽之职。
  近数年来,古籍所经历了一波持续不断的“退休潮”,先后有5位教授、3位副教授荣退,这对于编制规模小小的古籍所来说,自然是十分严峻的,更何况在岗教授中还有3位属于延聘的“超龄服役者”。为了增添新鲜血液,这些年也陆续引进不少青年才俊加盟,新老交替,如今40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超6成,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还会继续攀升到7至8成的比例。古籍所师资队伍结构,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几 乎重组的大变局!严格遴选聘任素质好、潜力大的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始,而非结束;严格考核新 进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是师资队伍管 理工作的必须,却非全部。反思自己一路成长的过程,深感对年轻教师不仅要 “用”还要“养”,不仅须按契约合同去严格管理,还应按学术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去用心栽培。去年,古籍所对施行十多年的教师考核“工分制”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验。此举固然有因老法不合时宜,须得与时俱进的种种考虑,但有一个改革理念却很明确,那就是按学术规律办事,制订有利于青年学者“追求 卓越”,适合古籍所学术特点的教师考核制度。
  试行考核新法的改革重点有二处:一是全所教师必须参加“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承担适当的规定任务,按年度科研教学工作量的百分之五十考核绩效;二是教师个人科研必需每年交一篇优质论文,而无论核心期刊与否,甚至刊发与否,按百分之三十计核工作量。前一项改革的出发点,并非只为重大课题保障人力资源,更出于队伍 建设的考量。经验证明,通过一个好的项目,带出一支好的队伍,是古籍所行之有效的发展方略。新进青年学者大多没有独立校点古籍的经历,让他们亲身 参与重大项目的校点实践,并采取教授 审稿责任制、专题业务讨论会等方式,使之在接受高水准古籍整理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老专家的传帮带,尽快提升个人学术研究能力,从而形成一支能胜任高难度、大规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稳定的学术团队。而后一项改革之所以 如此设计,一是考虑到古籍整理和撰写 论文是古籍所学者不可偏废的科研“两条腿”,个人科研考核强调论文而非项目、获奖,就是为了在训练古籍整理能 力的同时,磨砺撰写学术论文的武功。而鉴于个人体验,要认真写出一篇有思考、有底蕴、有分量的优质论文,从问题提出,到搜集材料,到思考撰文,再到修改定稿,没有两三个月时间难以成功,而旧考核法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必然导 致多产而寡优的结果,更堪忧者,长此以往,习惯平庸粗浅,遑论追求卓越?新考核法切合实际,只求一篇优质论文,并彙编成论文集,供集体讨论,互相点评,切磋砥砺,修改提高,以此推动学术 进步,养成但求优秀、拒绝平庸的良好 学风。新考核法试行一年,效果初现,获得全所教师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理解和认同,令我感到欣慰。
  窃以为师资队伍建设既需要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制度约束,也需要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关怀培养。新的制度设计理念,就是要让大家看到,古籍所虽小,却足以容纳每个人的发展空间。当每位教师都把积极向上,提升学术作为自觉要求时,古籍所师资队伍距离“追求卓越,促进和谐”的境界还会远吗?

(原载《华东师范大学校报》第1558期2013年5月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