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研究所
本所概况

 
您的位置:
本所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国内高校成立最早的古籍研究所之一,也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直接联系的高校古籍研究所之一,并获古委会的重点资助。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体挂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71年初的“二十四史”标点组,负责“二十四史”中《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点校整理。粉碎“四人帮”以后,改名为古籍整理研究室。1983年,古籍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长为徐震堮教授。当时,古籍所的著名学者有徐震堮、程俊英、周子美、李国钧等。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古籍所现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人,讲师1人。古典文献学教师8人,古代文学教师4人。古籍所现任所长为方笑一教授,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为丁红旗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责任教授为丁小明研究员。

在学术研究方面,古籍研究所始终坚持严谨学风,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理了《新唐书》《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以上两种与上海师大古籍所合作)《王文公文集》等古籍,其中《续资治通鉴长编》荣获1983年上海高校文科科研成果一等奖。上世纪90年代,古籍研究所结合自身多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承担并完成了古委会重大项目《朱子全书》的校点整理工作。之后又完成《朱子全书外编》,并由此形成了朱子学暨儒学文献研究的新特点和重点发展方向。2012年完成古委会重点项目《顾炎武全集》的编纂整理工作,2015年与中文系合作完成《归有光全集》的编纂整理工作。2011年古籍所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项目成果包括2015-2016年出版的《朱子学文献大系·历代朱子学著述丛刊·近思录专辑》,2017年出版的《朱子学文献大系·朱子学史专题研究·朱熹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2018年出版的《朱子学文献大系·历代朱子学著述丛刊·历代“朱陆异同”典籍萃编》《朱子学文献大系·朱子学历代研究文类丛编·历代“朱陆异同”文类汇编》《朱子学文献大系·朱子学文献研究丛刊·á近思录ñ文献丛考》。上述成果在海内外赢得良好的学术声誉。其中《朱子全书》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顾炎武全集》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归有光全集》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近思录专辑》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朱陆异同”历史文献汇编》《王安石年谱长编》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办《中国古典文献研究》学术集刊。

在学术交流方面,古籍研究所是中华朱子学会秘书处和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的所在单位。古籍研究所积极开展与海外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海外学者来访讲学。所内教师也常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参加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21世纪初以来,围绕《朱子全书》的编纂出版,在上海、福建、洛阳、北京先后主办了四次以朱子学文献与朱子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研讨会,群贤云集。

在人才培养方面,古籍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第一批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机构之一,现拥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已培养了二百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开设了《版本目录学》《古籍文献研究方法概论》《古籍整理概说》《训诂学与校勘学》等专业课程,以及《周易》《诗经》《论语》《仪礼》《礼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林清话》等专书研读课程,保证了古籍整理研究课程的体系性。同时,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举办“光华古文献学研究生论坛”,迄今已有九届。这一论坛给予古籍所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机会,通过宣读和点评学术论文,研究生开拓了学术视野,也提升了对古籍事业的认同感。多年来,古籍研究所为国家党政机关、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图书馆、博物馆、国有大中型企业等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

在社会服务方面,古籍研究所与昆山市政府签署《关于<顾炎武全书>编修及顾炎武研究的合作协议》,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昆山政府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与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编纂馆藏家谱提要目录等。

在2022年4月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指引和鼓舞下,古籍研究所将继续坚持严谨、踏实的学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水平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