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研究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本所兼职教授赵昌平先生来本所作讲座

发布日期: 2011-06-30   作者: 刘效礼  浏览次数: 1042



     6月30日下午2点,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编审应古籍所之邀,在闵行人文学院4330室作了主题为《意象三论》的报告。讲座由古籍所黄珅教授主持。
      《意象三论》通过三篇短文《事像与意象——〈爱莲说〉新探》、《〈病梅馆记〉新探》和《〈湖心亭看雪〉细读》深入阐述了意象问题。赵昌平首先对北宋硕儒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了文本细读,从他建立的“立诚”为最高原则的哲学体系的角度,揭示了事像是怎样转变成意象的过程。《爱莲说》中“菊”与“莲”的关系正是隐者与君子的关系,周敦颐认为隐者过于狷介、放弃了社会责任,故他“独爱莲”就是要“树立一种高于似菊隐者的人生标格”,至于莲花,虽和牡丹一样不离于俗世,但内秉有牡丹所不具备的贞素温润的君子之态。在《〈病梅馆记〉新探》中,赵昌平对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的写作背景进行了条分缕析,阐述了意象的产生过程。在龚自珍对时局极度失望、辞官南归的之际,目睹了种种扭曲的社会现象,正是在这种悲愤的心态中,龚自珍面对三百盆梅花所受到的束缚,激荡起了他心中久蓄的同感,故而“病梅”之文喷薄而出。最后,对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的细读中,赵昌平深入阐述了意象与意匠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核心命题。意象创造是为了表达即时的感兴而进行的语言思维活动。文学意象是由文学语言构成,也因此意和象的关系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从物、我的对待转化为言、意的对待,这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有述及。意与言的虚实对待、主从互设,也即作者综合运用文书和文理来显象见意,形成文学中的意象,即意与言密切结合形成意象。总之,由于语言艺术的显象见意,言辞形成意象有两个层次:其一是以意为内核的修辞层次;其二是统合各个层次的脉语层次,而意象由另外两个层次表现——意兴和意脉。
       讲座临近尾声时,赵昌平老师与在座同学进行了亲切互动,对同学的各种问题,一一耐心作答,并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赵昌平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编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在其专业领域唐诗学及中国古典诗论方面著述丰硕,有各类著作300余万字,著作及编著有《赵昌平自选集》、《顾况诗集》、《孟子:匡世的真言》,合著有《唐诗三百首新编》、《唐诗一百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