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研究所

第二届“光华古文献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11-04-30   作者: 古籍所  浏览次数: 1604

      由复旦大学古籍所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光华古文献研究生论坛”,于2011年4月29日上午9:30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501室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古籍所副所长陈广宏教授,古籍所吴格教授、陈正宏教授,华东师大古籍所所长严佐之教授、副所长戴扬本教授,以及两所的青年教师、全体学生出席论坛。

复旦大学古籍所副所长陈广宏教授(中)致辞


     华东师大古籍所所长严佐之教授(左)致辞

      论坛开幕时,陈广宏教授首先代表复旦大学古籍所致辞,对华师大老师、同学的到来深表热烈、真诚的欢迎,强调这是一个研究生自己的节日。严佐之教授则在随后的致辞中强调,这是青年才俊展示的舞台,鼓励经 过努力,以后将有越来越广的影响。


      本次论坛凸显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分别由复旦的潘佳、华师大的唐玲同学主持。参加论坛的共有八位同学,两个研究所各四位。他们宣读的论文,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一己之学术视野和学术涵养。

研究生宣读论文

       丁蓉《〈南国贤书〉的科举文献价值》,比之明代应天府乡试录残卷、《乾隆通志?选举志》,仔细梳理了《南国贤书》所具有的系统、全面、准确的价值;许丹《顾炎武访碑年代考——以〈金石文字记〉为中心》,以《亭林诗集》等史料,“诗史互证”,从而揭示顾炎武访碑的行踪,以及《金石文字记》在碑刻中的价值;李军《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编刻小考》,则详细考订出彝器的摹款、绘图的特别经历,以及潘祖荫与吴大澂的交往因缘,再现了晚清文人交往的一个真实图景。蒋鹏翔《板片在文献学研究中的利用举隅——以〈古逸丛书〉板片为例》,则以历经一百余年沧桑、极难寻觅的《古逸丛书》的残存板片为例,深入剖析板片所留存的刷印、修改痕迹,进而揭示出特定的文献价值;毛文鳌《“我在凡间且学仙”——钱陆灿与道教》,则条分缕析一代藏书家钱陆灿与道教的因缘及其信仰,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了钱陆灿别样的内心世界,也展示了晚明士大夫信道的一幅真实画面。杜怡顺《〈曲台丛稿〉初探》,则以王鸣盛不同时期版刻的诗文集《曲台丛稿》、《耕养斋集》、《西庄始存稿》互相比勘,揭示出文稿修改过程中所揭示的王鸣盛不无复杂、甚且掩盖的微妙的心理,彰显了诗文文献流传中的复杂性。颜敏翔《钟文烝代宝应时作文考——以〈新刻张杨园先生全书序〉、〈拟重刻杨园先生全书序〉为中心》,则以两封书序的归属权为考证目的,揭示了晚清幕僚捉刀的特别意义。杨勇军《清代文人疑年考——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作者生卒年订补》,则以不无繁杂的生卒年的考订为契机,多方求证,谨慎结论,由此凸显了作者广罗搜聚、潜冥深求之功。


研究生回答讲评人及听众提问

      每篇论文宣读完毕后,由研究生专人点评。这些点评多精当、扼要,要言不烦,既肯定优点,也提出质疑,显示了点评人扎实的学术功底。之后,进入回应、讨论环节。整个讨论热烈、深入,也一如戴扬本教授所总结的,“讨论得这么热烈,确实让人惊讶。这是一个良好的学术开端”。

华东师大古籍所副所长戴扬本教授致闭幕辞


       最后,戴扬本教授与陈正宏教授作了总结发言。戴教授说,这次论坛,是对“光华”一词最好的阐释,传承前贤的学术、心得,光而扬之,确实难能可贵。再则,学生的选题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这也显示了古籍所学生扎实、深厚的学术积累,是一件庆幸和欣慰的事。陈教授在表示同感之余,又强调了论文要有一个宏观的视野,且能小处着眼,寄寓了对下次论坛深深的期待。最后,还由陈正宏教授向华东师大古籍所赠送了本届论坛的宣传海报,戴扬本教授代表华师大古籍所接受了海报。
     本届“光华古文献研究生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闭幕。(丁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