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研究所

宋代文学研究新著:方笑一《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出版

发布日期: 2018-03-23   作者:  浏览次数: 347

作者:方笑一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7.11

字数:244千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核心对象是古文。宋代古文在当时经学与科举的影响之下,所呈现出的面貌和主要特征,以及经学与科举影响古文的方式和途径,是本书着重探讨的问题。具体而言,本书从宋代官方经学与科举制度的演变这一背景入手,梳理士人的经学活动与经学观念,探寻经学与宋人古文理论及写作实践的深层联系,又以经解序文、策问、策文这三个对象作为个案,通过对其内容和文本形态演变的分析,具体呈现在整个宋代的不同历史时段中,经学与科举究竟是怎样深刻介入和“塑造”古文,而这种影响又是如何延及后世的。

作者简介

    方笑一,男,上海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2012-2013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学、宋代学术。

目录


第一节“古文”的意义指向:时间性、体式特征与价值观念

第二节宋代经学影响古文的途径分析

第三节科举与宋代古文的关系

第四节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官方经学与科举

第一节宋初帝王对经学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兴学校与改科举:经学从变化到定于一尊

第三节北宋晚期新学在官学和科场的命运

第四节南宋初期官方学术格局的变化


第二章 宋代士人的经学活动与经学新变

第一节宋初的经学传授与古文家群体

第二节庆历之际的经学新变

第三节欧阳修本于人情事理的经学观


第三章 经学与宋代古文理论及创作

第一节宋初尊经前提下古文理论之分歧

第二节范仲淹、孙复、石介的经学与古文

第三节经学对欧阳修古文理论及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熙宁科举改革与所谓“经术派”古文家

第五节“三苏”经论的写作实践

第六节朱熹与永嘉学派的经学观念与古文


第四章 宋代经解序文的特征与流变

第一节经解序的起源与宋以前的发展

第二节宋代经解序的形态变化与学术诉求

第三节宋代经解序的文体选择与文学趣味

第四节宋以后经解序的创作倾向


第五章  宋代科举策问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节发解试和省试策问的形态

第二节殿试制度确立与殿试策问研究现状

第三节殿试策问的内容与形态

第四节经学与时务策问的结合——以《礼》学与礼制策问为例


第六章  宋代科举策文的话语与形态

第一节科举策文的话语分析

第二节殿试策文文本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殿试策文形态特点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本书篇幅不大,写作却花了好几年时间。在做完王安石新学的相关课题后,自己深感经学和科举对于宋代古文的影响,并不限于王安石变法这样一个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宋代。要弄清宋代古文理论和创作中的诸多问题,经学和科举是两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领域。在阅读文献材料的过程中,一些想法和感兴趣的点逐渐浮现于脑海之中,于是陆续写成文字。相对于古文本身,我对宋代经学和科举原先并不太熟悉。在参考学界成果的同时,又动手爬梳些史料,试图概括出一些现象发展的脉络。但这毕竟是超越了自己的专业而到别人的领地去“跑野马”,殊非易事。我关注的对象始终是古文本身,阅读、分析这些古文文本时也最有感觉,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文学研究者的本分或者宿命。

这部书稿的电子文档辗转保存于不同型号的电脑中,也陪着我辗转各地。难忘那些在哈佛大学Lamont图书馆度过的冬夜,四周是那样安静,惟闻键盘敲击的铿然之声。热水,常常是一种奢侈品。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一栋老楼中,我一边写作,一边和抗过敏药物所强行施加的睡意作斗争,而窗外是大自然馈赠的葱茏绿意。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人生经历了。

这些年来,受到宋代文学研究界各位同仁的启发和鼓励,不知凡几,古籍研究所的各位师长和同事,平日里也多有提点,使我获益良多。浙江大学出版社宋旭华先生,慨然应允出版本书。老朋友兼新同事刘成国教授,通读了全稿,并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书中有些内容,曾作为单篇论文,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杂志上发表,得到过编辑老师们的帮助和建议。对你们所有人,我内心长存感激。

家父家母已经年迈,但仍然照顾着我的生活,家父还时常在学术上和为人处世上给我一些建议。内子路程博士,在我开始搜集本书资料时还是一位本科生,现在已经成为颇受学生欢迎的大学老师,她常常被迫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充当我某些学术想法的首位评论者。这些都是我深以为幸的。

今年由于某种机缘,我的工作状态和节奏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是始料未及,有时也不免疲惫。但胡适的那两句诗常给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方笑一

201710月于京口旅次


                                                               (注:本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待有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