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一场具有深刻纪念意义的罗王雅集,如约而至。这一天,恰逢王国维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罗王雅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副究员、罗振玉研究专家丁小明教授发起、西泠印社以及玺鉴
联合支持,是为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综合性展览做准备,也是一次关于罗王雅集的品鉴会。丁小明教授提到,此次与西泠印社达成一致,想要推动与罗王相关的公益性活动,并且筹办一个关于罗王的综合性展览。
丁教授透露,目前已经收集了跟罗王相关的,包括罗王学派、罗王的朋友、清代的志同道合
的“文化遗民”圈、日本的学术圈,加起来四个范围,差不多一百多张的作品。这些珍贵的文稿资料计划于明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展览。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罗振玉研究丁小明教授)
作品品鉴
丁教授介绍到自己是这样开始进入罗王的研究中:
“我跟罗王的交往是这样的,我是做文献学的,二十年前我走到文献学的大门前,读过张舜徽先
生《中国文献学》。张老先生是当时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长,他的眼界比较高,一般普通学者不入他的眼。在他的书里,古往今来的文献学家一共选了八位,而近现代文献学家选了两个人--张元济和罗振玉。张舜徽认为:古往今来能藏书的人很多,但未必都能读书;能读书的人未必能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见解的人未必能把书刻出来让大家分享;能把书刻出来的人未必能把自己用过、见过甚至别人秘藏的各种新材料以私力第一时间公布出来,张舜徽认为近现代中国学界兼有以上长处只有一人,那就是罗振玉先生。”
(丁小明教授解读中)
“在近代的学术体系里,在中国的学问体系里,以前的学问体系是四个分类:经、史、子、集
(经学、史学、子学、集学)。 经即四书五经,通俗的说是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史即历史,子即老子、庄子,也可以说是现在的哲学。集即文学。这是中国古人的划分,在近现代以后,中国和西方接轨,发现还有一些新的学问。例如,在罗振玉和王国维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学问,像我们今天要看的甲骨文。大家看这幅对联是甲骨文。
(甲骨文对联)
这个甲骨文就会引发出一门学问——甲骨学。 这个甲骨学跟经史子集不一样,它包罗甚广,既有地理的、历史的、气候的,也有人名考证的,地层分析等等,非常复杂,可称的上是一门多元的专门性学科。除了这个甲骨学以外,还有一些新的学科,像敦煌学、大内档案学、简牍学,这些都跟中国传统学科不一样,出现了新的学科。这说明在新时代的时候,罗振玉和王国维在开风气的,把中国学术推向世界的领军人物。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有关注他们的研究,在关注研究的同时,我自己也慢慢在收藏一些关于罗振玉的东西,王国维也有一两件。因此,有这个机缘做这个展览、专栏的雅集。
特别是,让我激动的是,昨日的学者研讨会邀请到了罗振玉之孙-罗随祖,以及王国维的曾孙-王亮,巧合的是两人被安排在一起的座次正好拼成“罗王”,也可以看作是为了这次的罗王雅集进行了铺垫。”
接着,丁教授依次介绍了品鉴会上的作品。
第一件由西泠印社提供,是目前所知道的王国维的最晚的作品,也可以称为是王国维绝笔。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投湖自尽,他被人救上来时候已经没气了,但是王国维怀里却有一件作品,就是这个扇面。
(王国维 扇面作品)
这个虽然是比较传奇的事情,而这件扇面是王国维为他的学生谢国桢写的。因此这件扇面被交还给谢国桢,而这件就是从谢家里出来,属于第一手资料,极其珍贵。
第二件(阮先生藏品)
此件藏品几易其主。丁教授提到,他第一次看到是在王先生手中,“这是我看到罗振玉行书里比较精的东西,可以看到罗振玉的书法一些基本特征;他的书法可以看到中锋很有力道,从来没有偏锋的。这件行书体现出常人很难达到的一种修为; 而今这件行书遇到明主阮振球兄,相信阮兄一定会把它好好珍藏,这也是我喜欢的东西,跟我有缘分,它的三次易主我都有幸见证”。
(罗振玉行书作品)
第三件
丁小明:“这件略有争议,不过看罗振玉的字有个窍门,因为篆书比较难看,写得比较慢,可以慢慢磨。但是罗振玉的落款很难,模仿只能是形似了。这件作品看落款肯定是真。”
丁教授也提到,罗振玉的书法很多,以收藏为目的话,还是需要收藏一些特殊性的,才有意义。
(罗振玉作品)
第四件(丁教授收藏)
丁教授说这件对联算是他捡的漏,“因为这件书法很难看到,这件作品非常早,我觉得是在三十岁左右。罗振玉以后的提款全是行书,很少有像颜体的楷书;这种颜体的楷书是他三十岁左右的,而且也写得比较好。可以看他的篆书,其实是晚清人套路。”
(罗振玉作品)
第五件
这件藏品的背后故事也很特别,丁教授与这件作品有缘无分。他介绍到,这件作品来自东方大观,估价三十万左右,但是十八万就落槌了(两年前)。
中间为乐器磬 。
(罗振玉作品)
罗振玉也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于是取了一个斋号:“四时嘉至轩” ,足见罗振玉对此物的珍视和喜爱。 同时,丁教授解释到,“像这样的长题在罗振玉的题跋里也是常见的。为什么常见?罗振玉学问大,他有东西可以题。而且他的题跋中,最精道的是他的小字,近现代学人无人能及。
(罗振玉作品)
第六件
目前是王国维书法私人收藏里很好的作品。丁教授调侃到,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日子,可以建议你和这张合影。
(王国维书法作品)
第七件
虽然不是王国维的书法作品,而台静农先生所书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治学三境界,一个学者必须要经过这样三境界才能提高自己。
(现场作品)
此外,丁教授还介绍了长卷、信札以及稿本。第一件长卷是一位收藏家从日本买回来的,当初是没有款的。但是后期发现是有罗振玉的款。丁教授表达到:起初他们找我做研究,我对这件东西有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因为我没看到过这么长的罗振玉的手稿。它有多长呢,差不多有20米,然后它是一段一段接起来的。跟“汉四时嘉至磬”手卷相比之下,有些字就写得比较弱。 另外一卷信札的特殊之处在于都是董其昌的信札。丁教授推测为董其昌三十岁所作,董其昌早年的信札在市面上非常少见,这卷董札之后有一个罗振玉的观款。最后,丁教授也展示了一些跟罗王有关的稿本。
(长卷手稿)
罗王著作权之争及观堂自沉之理解
丁教授解释了罗王之学的重要意义:
“目前把罗王两人拼起来做展示或者学术讨论,解放以后是没有过的,从来没有一次把罗王连着讨论。其实两个人是分不开的,亦师亦友。”
其中有两个问题是罗王研究中的重点:
第一个问题是罗王的著作之争,这也是学术史上的公案。但是据陈梦家考证,他发现不存在罗王剽窃的问题。因为在罗振玉写这本书的时候,王国维还没有进入甲骨学研究的领域,他只是一个抄手,就帮罗抄书的,内容是不懂的。所以这个问题澄清以后,前面后面所谓的剽窃问题都是无稽之谈,是以讹传讹。 因此在学术界内,罗王的著作之争问题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一些社会舆论,甚至一些不在这个领域的学者也会询问此类问题,并且提到类似说法,罗的著作是王抄。每次我都会澄清此类问题,这只是不过是社会上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
(王国维(左)与罗振玉(右))
第二个问题也是刘老先生所说的,今年也是王国维自沉90周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大事件。怎么看待他自沉,刘先生说有50几种说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种说法是什么呢? 一个人,他放弃自己的生命,外在的原因再多,都不是决定性的,不是本质性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就是没有任何人逼迫他的情况下,他放弃自己的生命,那是他个人的事情。他怎么选择,他怎么生怎么死,其实跟外界没有多么迫切的关系。
丁教授对于王国维的自我终结也有一段深入的探讨,他说,“如果说一定要寻找原因,王国维有两个原因其实是很明显的: 王国维这个人其实一生很惨,他早年母亲死了,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所以从这个人生来看,他有很郁结的人生经历。(我有一个心理医生的朋友,他说他一看王国维的相就觉得有抑郁症)。因次,王国维的抑郁症,一旦有合适的事件,触发他抑郁症深层的动机的话,他就会选择一条极端的道路,这个是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上来看的。”
(王国维人像 出自赵建成《先贤录》)
当然,丁教授提到,王国维的自沉也有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有多重:第一,和罗振玉关系崩了,对王国维有很大的打击。第二是因爱子去世。第三是当时时局的动乱(打到北京城,溥仪被追)。这些堆积,王国维并没有释放的方式。
“我觉得有两个说法:殉清说是说得通的;王国维他还是认为自己的是清朝的臣子;陈寅恪上升到殉文化说也是说得通的,中国文化到民国以后,旧文化开始走下,新文化开始上升,在这中间的人他会有一种撕裂的过程。他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他会选择一种极端的道路来自我解决。那这个问题不是王国维一个人的问题,是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结,只不过他采取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自我。 ”
综合来看,两个问题得到答案也需要探讨:1)罗王的著作权是不存在的;2)如何看待王国维的自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王国维用这么一种非常之死,促成了后人对他的重视。其实他在没有自杀之前,跟自杀后,社会对他的认识度是不一样的。一开始,他只是一个在古学领域,旧学领域比较有造诣的学者,但是他通过这么一种方式自我毁灭以后,社会上对他的认可度又不一样了。
“我关注过当时报纸对他的报道,王国维自杀以后,申报的报道很少,就一条。“清华大学教授王国维….”其实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不大的。 但是他死后,清华的师生把这件事扩大成一个文化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动,特别是陈寅恪,上升到殉文化的高度,上升到中国文化在这个时期怎么理解的高度,所以说他这个人就扩大了。 最后补充,如果王国维不死,他会有什么结局? 也许他会和罗振玉一样,追随溥仪到东北,因为他是忠于清室的。背负一个被后人诟病的汉奸之名。 中国人的评价,看你什么时候死是很重要的。”
友朋之评价
当日的雅集还邀请到了多位藏家和书画专家分享作品与感受。
(上虞籍藏家阮振球先生)
上虞籍藏家阮振球先生,分享了他关于保护乡贤文化的感受。首先,罗振玉祖籍浙江上虞,也是上虞永丰乡人。阮先生分享说,其实上虞只是罗振玉出生地,或者是他祖父已经迁到淮安了,“ 所以我们上虞对于罗先生的研究也不深,这个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文化博大精深,当地政府做的还是相对不够的。” 阮先生一直关注着乡贤文化,包括收藏了 一封冯友兰写给陈梦家的信,信件内容是记录了在美国留学期间一些日常生活,比如“在纽约从第几街到第几街怎么走”, 同时他也关注马一浮,竺可桢等上虞乡贤,并且此前策划并成功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先生归来”-经亨颐先生文化展。借此,阮振球先生希望能通过关注乡贤文化,把传统文化恢复起来。
(王先生)
王先生重点分享了他一生当中两件得意之事,第一件是以1500元买鲁迅的信,并找到了出版,目前估价可达100万。 另一件就是一件王国维的扇面,出自苏州文物商店。也是因为偶然的机会,王先生在朋友车上看到了相关图录。这把扇子目前是王国维的扇面唯一唱过50万的,背后也有一个传奇故事。
(刘德隆老先生)
此次品鉴会邀请到了刘鹗的后人,刘德隆老先生。作为铁云先生后辈,刘老先生的光临是将雅集与历史相连结。同时,刘老先生也是一位学者,对他的祖父研究很深厚,并且是一位吟诵专家。在现场为大家带来了铿锵有力的吟诵声。
书香、茶香、吟诵声中雅集款款而来、如期而至。(文章转自品味玺鉴公众号,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