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华东师范大学65周年校庆,我所于2016年10月12日上午10:00在闵行校区人文楼4349室召开了2016年度学术报告会。本场学术报告得到了古籍研究所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刘永翔、严佐之、顾宏义、罗争鸣、刘成国、方笑一、丁红旗、丁小明、唐玲、张文等老师均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所大部分同学也前来聆听报告。
会议由古籍研究所所长顾宏义教授主持,顾老师简明扼要地强调了一年一度的校庆学术报告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报告会陈述及讨论环节的展开形式,并宣布报告会正式开始。本次学术报告会共提交文章6篇,第一篇是由罗争鸣教授报告的“步虚词释义及其源头与早期形态分析”。罗老师从“步虚词相关研究回顾、步虚词释义、步虚词源头与早期形态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步虚词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之后,丁红旗老师向大家做了主题为“从敦煌、吐鲁番写卷看《论语》在唐代的读习情形”的报告。报告首先谈及传统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并通过例证说明唐代对读习《论语》的重视程度;其次阐释敦煌、吐鲁番出土的《论语》写卷以及读习情形的迁变,通过考证《论语》写卷的年代,提出以开元25年为界限,何晏的《论语集解》取代了郑玄《论语注》;并从二者注释的方式和倾向、郑玄《论语注》的缺点等角度,进一步探索了读习变迁的最终决定因素。
接下来,由刘成国老师讲述“宋代‘尊扬’思潮的兴起与衰落”。刘老师指出,宋代“尊扬”思潮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宋初至仁宗朝前期,“尊扬”思潮随古文运动的兴起而发轫;仁宗嘉祐至北宋末,“尊扬”思潮发展到高峰;南宋,“尊扬”思潮逐渐衰落。整个汇报条理清晰的梳理了“尊扬”思潮在宋代的演变历程。
第四个报告由方笑一老师以“宋代殿试策文形式研究”为主题展开。方老师针对宋代进士科和制科的殿试策文,从殿试策文的形式定型于宋代、宋代殿试策文的篇幅扩展等方面进行了形式上的分析探讨。
(方笑一老师做报告)
顾宏义老师的报告则侧重于史料考证,专门就朱熹“遗钱三十万属郡守钱闻诗建礼圣殿”这一说法进行辨误。顾老师指出,此说自清代康熙年间《白鹿洞书院志》记载后,多为后人引用或进一步考证,然属实与否仍有待商榷,且涉及对朱熹的评价等问题。辨误涉及赈灾款能否挪用、是否能从浙江东路挪用到江南东路等宋代财政制度;又考证朱熹的书信、文集等,辨析清人说法的史源问题;并进一步论述“多发朝廷赈济钱粮,尽与其徒而不及百姓”中“其徒”的理解等方面。
丁小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殚心教育,伉俪情深:作为教育家的王伯群的事业与婚姻”,充分呼应了校庆的主题。报告过程中,老师谈及了王伯群的事功、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国有事件”、王伯群先生和保志宁女士的婚姻、保志宁的伟大之处等方面,并展示了诸多日记、书信等一手资料。最后,丁老师以孙中山写给王伯群的对联——“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作为结尾,与在场师生共勉。
(丁小明老师做报告)
学术报告会最后,与会师生还围绕各个报告主题,提出了诸多触发思考的问题和建设性意见,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会议在各与会老师充满思辨和严谨的讨论,以及师生共同讨论学习的融洽氛围中圆满闭幕,使参会的学生获益匪浅。“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古籍研究所老师在学术道路上的不懈求索,在与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校训的相得益彰中,教化着一代新人,孕育着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