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研究所

黄寿成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讲座”第二讲

发布日期: 2024-06-16   作者: 古籍所  浏览次数: 10

2023412日下午四点,“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讲座”第二讲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人文楼4330室成功举办,主讲人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寿成先生,讲座题目为“谈碑志及其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本场讲座由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罗争鸣教授主持

黄寿成教授(前排左一)、罗争鸣教授(前排右一)与部分听讲师生合影


讲座开始之初,黄寿成教授介绍了碑石的分类与形制指出碑石分为碣、碑、墓志买地券、画像、造像、石经、题咏题名等类别,着重介绍了碑与墓志两大类碑石类型。黄教授谈到,立石碑刻文字始于东汉,汉末后通行,并成为碑刻文字之首,主要包括墓碑、功德碑、寺观词庙碑、诏敕文牒、地图等形制;东晋、刘宋始有墓志之名,墓志的新材料对职官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帮助,并介绍了“吕他墓表”、“王兴之夫妇墓志”、“元天穆墓志”等具体墓志的形制。

接着,黄寿成教授讲述了碑辨伪的方式。黄教授指出代刻石、碑志、造像是以石镌刻的,所以凡拓本无石刻质感而呈现出木纹,都是木版覆刻本,凡拓本现出泥裂纹的,是泥版覆刻本。同时,石经年既久,风蚀形成的石花相较于石凿刻的覆刻本造出的石花更为自然,且与原石拓本比较,后世所造翻刻本的文字,总显得软弱无神同时拓本纸墨与题跋、印章等都对碑石辨伪有所帮助

最后,黄寿成教授从主次、郡望、世系、职官、地理等方面介绍了对石刻史料价值的认识,指出碑刻虽为第一手史料,但治史仍应以史书记载为主,其中记载主体的郡望、世系等皆存在着许多伪造的成分,不可轻信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罗争鸣教授感谢黄寿成教授带来的精彩学术讲座并作简要总结指出黄教授的讲座内容翔实,碑志辨伪,碑志史料价值的再认识等方面作出独到阐述。交流环节,师生踊跃提问,黄寿成教授对碑志研究核心方向与登封大唐碑的刻成时间等问题作了解答。

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讲座”第二讲圆满结束。(刘琛撰稿)